近期,我院黄凌波教授与清华大学刘潇教授以及南京审计大学张军教授合作的研究“Born to Wait? A Study on Allocation Rules in Booking Systems”发表于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的2025年8月刊。《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POM)是美国生产与运作管理学会(POMS)的旗舰学术期刊,聚焦运营管理、供应链、服务与数据驱动决策等领域的原创研究。该刊被UTD 24(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商学院顶级期刊名单)收录,在国际商管与运营管理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

在医疗挂号、教育选课、签证与热门活动等线上预约激增的背景下,“先到先得”几乎成为默认制度,但它往往要求用户投入大量等待时间,并与人们必须同时处理学习与工作等并行任务的现实相冲突。如何在识别真实需求与节约社会时间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平台与公共部门面临的共性难题。
《Born to Wait? A Study on Allocation Rules in Booking Systems》聚焦现实生活中“先到先得”的排队规则在预约系统中的外部性问题,从多任务场景出发,系统比较了排队与抽签两种配置规则在配置效率与生产效率上的权衡。作者以实验方法构建“双任务”环境:参与者在限定时长内既可在预约系统争取名额,也可进行可计酬的生产性任务,从而精确刻画“排队所耗时间的机会成本”。实验设置包括两类排队(可见/不可见队长与名次)与一类抽签处理。
结果表明:排队虽在“把名额给到更看重者”的配置效率上占优,但由于大量时间被消耗在排队界面,其导致的生产效率损失远超配置效率的改善,最终使得整体效率显著低于抽签;相反,抽签几乎不占用时间,整体效率更高。行为层面,排队下参与者呈现“二峰化”——要么几乎把全部时间用于排队,要么几乎不排队,其分化与个体的“时间价值”正相关;当提供队列信息时,虽然有助于更理性的协调,但也诱发频繁的任务切换,产生大量“无效排队时间”,抵消了协调带来的效率收益。进一步的稳健性实验(引入真实努力任务、两阶段与双轨道预约等更复杂情境)得到一致结论:机会成本主导的生产效率损失是排队机制的关键负担,而在允许同时提供“排队轨/抽签轨”的双轨制中,参与者更倾向选择抽签,整体福利亦随之提高。
研究提示,在名额稀缺且个体存在重要并行任务的应用场景,应重新审视“先到先得”,更应重视排队对社会总体时间的浪费与由此造成的外部性;除非名额价值远高于时间成本(如极高价值签证名额),否则以抽签或与抽签相结合的设计往往更具综合效率。基于此,本文为公共服务与平台治理提供了可操作的制度改进方向:以“社会时间”作为关键绩效指标,优先采用抽签或混合机制,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协同优化。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77/1059147825131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