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十九届(2021年度)中国法经济学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1-09-22   作者:李增刚    浏览次数:

由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经济研究》杂志社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第十九届(2021年度)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于2021918-19日在山东大学顺利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东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以及权威学术杂志的一批资深编辑共100多人参加了论坛。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和金融研究院院长史晋川、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杨宗杰、山东大学讲席讲授和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以及《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谢谦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黄少安教授主持。

开幕式之后,论坛举行了主题报告。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谢丹夏副教授作了题为《双边市场排他性协议研究》的报告。他将非对称平台假设和内生化的平台“二选一”行为引入到双边市场,构建了一个新的双边市场竞争与反垄断的分析框架,为反垄断实践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视角。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黄晓光博士后作了题为《不完全契约与担保债务合同的最优结构》的报告。他在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担保债务合同最优结构的决定因素,讨论了最优担保比率、担保物权形式、担保权利和担保债务的期限结构等。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的姜树广教授做了题为《Cheating in a Social Dilemma: 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 and Group Size(社会困境中的欺骗: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和群体规模)》的报告。他采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欺骗行为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差异,以及在不同规模社会中的差异。山东大学法学院的郑智航教授作了题为《数字资本运作逻辑下的数据权利保护》的报告,他基于数字资本运作逻辑分析了数据权利保护中数字身份、数字劳动和数字消费的三重异化,以及对数据权利人的身份权、劳动权和消费权的影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浙江科技学院的叶斌作了题为《诉讼决策对判决结果的影响机制研究》的报告, 通过辨析预期型诉讼决策和价值型诉讼决策,改进了Priest-Klein理论,并以律师信息作为预期型诉讼决策的代理变量,以企业合同纠纷的判决书为样本,检验Priest-Klein理论的“50%”命题。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刘阳荷博士基于智能合约的技术属性,研究了其最优合同的实现机制,认为智能合约凭借技术优势,通过影响信息充分度和执行灵活度,减少了合同不完备性引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利于最优合同的实现。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的李艳婷做了题为《食品职业打假人请求惩罚性赔偿的实证分析》的报告,基于北京市2016-2020年食品领域惩罚性赔偿案件,实证检验职业打假人的存在,认为惩罚性赔偿并未提高食品的安全水平。成都大学法学院的米传振做了题为《社科法学研究的现状、特征与趋势》的报告。他基于2001年至2019年运用社科法学方法的376篇博士学位论文,从样本容量、引证数据、产出趋势等方面比较了法社会学和法经济学的研究以及经济学领域和法学领域的法经济学研究的总体情况。

考虑到疫情影响,本届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分为六个小组平行进行了论文汇报、评议和讨论,分别为:理论与历史,产权、侵权与犯罪,制度与治理,数字经济及其治理,研发与创新,农村、资源与环境。

19日的闭幕式上,黄少安教授和史晋川教授共同为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奖励基金资助下评选出的13篇“第十九届(2021年度)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优秀论文奖”作者颁奖。最后,黄少安教授作会议总结。他表示,本届论坛论文数量多,有110多篇;质量明显提高;所选择的问题重要,话题广泛,体现了法经济学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年轻学者是主角,无论是论文作者还是主旨演讲者都是如此,体现出论坛培养新人的价值追求;论文汇报者准备充分,评议认真,讨论热烈,学术含量不断提高。

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自2003年黄少安教授和史晋川教授创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19届,参加人数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有效地推动了法学和经济学的融合、法经济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对中国的立法司法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善都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