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顺利举办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国际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5-06-03   作者:    浏览次数:

202562日,由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大学理论与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心(CREATE)主办的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工作坊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海德堡大学的Stefan Trautmann教授、来自厦门大学的李智教授、来自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Peiran Jiao教授、来自乌得勒支大学的Yilong Xu教授来自蒂尔堡大学的杨洁蕊博士来自山东大学的郑捷教授、Jaimie W. Lien教授、姜树广教授、冷艾琳教授九位专家学者围绕行为与实验经济学领域的前沿议题作精彩报告。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理论与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Jaimie W. Lien主持会议。

会议伊始,Jaimie W. Lien教授致欢迎辞,并向各位来宾简要介绍了研究院发展现状。Lien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为促进国际高水平学术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对推动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海德堡大学Stefan Trautmann教授作了题为《Higher Order Risk Preferences and Economic Decisions》的主旨演讲。他通过两种诱导方法测量了个体的审慎(prudence)与节制(temperance)高阶风险态度,并观测不同背景风险水平下的决策行为。研究发现:(1)背景风险显著影响储蓄与投资行为,审慎程度高的个体会因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增加而提高储蓄,但节制态度与投资风险偏好未呈现显著关联;(2)两种测量方法获得的风险态度具有高度相关性,样本整体表现为风险厌恶与审慎倾向,对节制呈中性态度。该研究为行为金融学提供了高阶风险偏好影响决策的直接证据,尤其揭示了审慎态度对预防性储蓄的预测作用。

  厦门大学李智教授作了题为《Allowance Auctions with Spot Market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的学术报告,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对比了碳排放权分配问题中统一价格拍卖(UPA)和收益中性寄售拍卖(CA)两种机制设计的市场表现。研究设置100%60%两种配额拍卖比例,并区分高排放与低排放两类企业。实验发现:(1)无现货市场时,CA机制下配额过剩企业(净卖方)会抬高报价,高排放企业存在虚报需求行为,导致结算价高于UPA且效率更低;(2)引入连续双向拍卖的现货市场后,两种拍卖的初级市场价格均显著提升,其中100%配额拍卖时UPA价格明显高于CA(3)拍卖价格成为现货市场基准,带动交易价格上行,现货市场有效缓解了CA的低效问题;(4)100%拍卖价格显著低于60%拍卖,且高排放企业报价普遍低于低排放企业。研究为碳市场机制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表明寄售拍卖需配合现货市场才能实现最优效率。

  山东大学Jaimie W. Lien教授作了题为《Lying for Efficiency or Fairness?》的学术报告。该研究设计了一项创新性多类别的“心理欺骗博弈”,在排除社会形象和声誉干扰的条件下,系统考察了就公平和效率具有不同社会偏好的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说谎倾向。研究发现:(1)在分配任务中表现出强烈恶意偏好的个体更倾向于为自身利益或损害他人而说谎;(2)具有效率导向偏好的个体则倾向于为他人利益而说谎;(3)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平分配情境中,具有强烈公平偏好的个体反而较少出于公平考虑而说谎。整体研究表明,在此类情境中,效率偏好强烈的个体更可能为公平考虑而说谎,而公平偏好强烈的个体则更可能出于自利动机说谎。该研究为理解不同社会偏好如何影响说谎决策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


  马斯特里赫特大学Peiran Jiao教授作了题为《Sustainable Investment May Backfire: Persistence of Sustainability Preferences》的学术报告,通过实验经济学方法探究了负收益经历对投资者对可持续基金与传统基金的投资偏好影响。研究采用2×2组间实验设计,比较了消费者在仅接受描述性信息和拥有模拟账户投资体验时,在有无明确的可持续项目基金标识两类情景下,对美国大盘股可持续基金与传统基金的投资选择。研究发现:(1)即使可持续基金明确产生环境效益,投资者仍不愿接受较低回报;(2)模拟账户体验显著降低了初始对可持续基金的配置比例,并促使投资策略趋于稳定;(3)尽管投资者随时间推移减少可持续投资配置,但其可持续偏好并未改变,这种调整主要反映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而非可持续性考量。该研究为理解ESG投资行为的驱动因素提供了新证据,表明财务考量仍是投资决策的首要因素,而可持续偏好则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特征。


  山东大学冷艾琳教授作了题为《Time-based Team Competition: Theory and Experiment》的学术报告。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连续时间团队竞赛模式。与传统竞赛不同,参赛团队需持续投入努力值,首个累计努力值达到阈值的团队获胜。实验显示,这种设计通过实时竞争压力有效抑制了搭便车行为——参与者自发采用"以牙还牙"和条件合作等策略维持团队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在均分、按比例分配及内生分配三种奖励规则下,团队总努力贡献无显著差异。该研究为理解实时竞争环境中的团队协作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验证据。

山东大学郑捷教授作了题为《Club Goods and Non-Rival Resources》的主旨演讲。他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四种不同成员管理机制(允许管理者邀请成员、允许管理者移除成员、两者皆可、两者皆不可)下,俱乐部成员资格与贡献行为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在成员管理机制最灵活的条件下,成员贡献水平最高且俱乐部规模最稳定;(2管理者的移除权能有效激发成员间的直接和间接互惠行为,这种互惠机制被证实是提升贡献水平的关键因素;(3)研究揭示了非竞争性资源有效供给的群体动态规律,为理解合作行为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该研究通过实验经济学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管理规则下集体行动的演化路径,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山东大学郑捷教授作了题为《Club Goods and Non-Rival Resources》的主旨演讲。他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四种不同成员管理机制(允许管理者邀请成员、允许管理者移除成员、两者皆可、两者皆不可)下,俱乐部成员资格与贡献行为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在成员管理机制最灵活的条件下,成员贡献水平最高且俱乐部规模最稳定;(2管理者的移除权能有效激发成员间的直接和间接互惠行为,这种互惠机制被证实是提升贡献水平的关键因素;(3)研究揭示了非竞争性资源有效供给的群体动态规律,为理解合作行为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该研究通过实验经济学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管理规则下集体行动的演化路径,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山东大学姜树广教授作了题为《Financial Pressure and Earning versus Economizing Money Trade-off》的学术报告,分析了基于“开源-节流”动机权衡的理论框架,系统考察不同维度财务压力对财富积累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三阶段实验设计:(1)实验室实验随机分配高低初始禀赋诱导外生财务压力;(2)中国农村田野实验利用地区收入差异和婚嫁成本识别环境性财务压力,并区分子女数量(即时压力)与儿子数量(预期压力);(3)房产交付前后对比调查实验测量纯心理财务压力。研究发现:环境压力与即时压力会降低财富积累效率,而预期压力与低初始禀赋反而提升任务表现,体现"追赶"补偿动机。该研究揭示了财务压力源与时点的异质性行为影响,为理解家庭财务决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蒂尔堡大学杨洁蕊博士作了题为《Incentive Design in Asymmetric Coordination Games》的学术报告,探讨了如何合理设计利益分配方案促进项目投资协调成功。该研究通过开展实验室实验设置了三种利益分配方案,发现当投资者成本存在差异时,介于按投入比例分配与均等分配之间的折中方案在激励投资行为时最有效。此外研究指出对成本差异的合理性解释是应用该理论预测的前提条件。该研究为协调博弈中的激励机制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乌得勒支大学Yilong Xu教授作了题为《A "Green Premium" or a "Brown Discount": Evidence from Experimental Asset Markets》的学术报告,创新性地通过个体与市场双重视角检验了可持续投资偏好的真实效应。在允许投资者为绿色资产接受较低回报的实验市场中,研究发现:(1)绿色资产并未显著溢价,但棕色资产持续呈现显著折价现象;(2)当征收100%资本利得税消除投机动机后,绿色资产的微弱溢价完全消失,证实所谓"绿色溢价"实为投机驱动。该研究首次通过实验方法揭示市场环境下可持续偏好的非对称表现,为ESG投资定价机制提供了关键的行为金融学证据。

  本次会议聚焦实验经济学前沿领域,汇聚了众多创新性研究成果,彰显了实验方法在检验经济理论中的独特价值。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强了我校经济学科和国际学界的联系交流,为未来联合攻关重大经济问题、培养复合型研究人才开辟了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