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由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大学理论与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心与杜伦大学联合主办的“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杜伦大学的Jason Shachat教授和Andis Sofianos教授与来自山东大学的郑捷教授、Jaimie W. Lien教授、张吉鹏教授、刘津梁助理研究员、冷艾琳副研究员七位专家学者围绕行为与实验经济学领域的前沿议题作精彩报告。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理论与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郑捷主持研讨会。

会议伊始,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平教授、山东大学理论与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郑捷教授分别致欢迎辞。林平院长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为促进国际高水平学术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对推动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研究及社会治理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杜伦大学代表团领队Jason Shachat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双方在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具有高度互补性,期待通过持续合作产出更多高水平学术成果。

杜伦大学Jason Shachat教授在题为《Revealed and Hidden Social Preferences》的学术报告中,围绕不同群体互动中的社会偏好和行为差异展开深入探讨。报告基于专断博弈(Dictator Game,DG)和说谎专断博弈(Lying Dictator Game,LDG)的实验设计,以查普曼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本科生作为两个自然群体进行实验,LDG允许参与者谎报随机骰子结果,从而更真实地呈现社会偏好在隐性环境下的表现。研究发现:(1)在传统专断博弈(DG)中,两组学生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群体内偏好,且分配分布无明显文化差异,支持“文化不变性”假说;(2)在说谎专断博弈(LDG)中,武汉学生表现出更高说谎比例,分配分布呈现出显著的文化差异,而查普曼学生行为接近随机分布;(3)两种博弈下的分配差异显著,表明形象关注对自私行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武汉学生在面对外部群体时表现出例外情况。通过进一步的混合模型分解分析,发现说谎者与非说谎者在偏好上无本质差异,揭示了跨文化情境下社会规范对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效应。

山东大学郑捷教授作了题为《With Great Deduction Comes Great Cooperation》的学术报告。郑捷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公共物品博弈机制,旨在通过自愿降低私人账户回报率以激励公共物品的完全贡献。该机制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与者提出自愿扣除率,第二阶段,根据群体中的最低扣除率分配资源。为深入分析该机制的有效性,实验设置了两种学习环境:一是外生给定的扣除率范例(Game X),二是由参与者自主决定的内生扣除率(Game N)。实验结果显示,接受外生扣除率示范的参与者在随后的内生决策阶段表现出更高的公共贡献意愿和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表明,借助降低外部机会吸引力且无需强制干预的机制设计,结合范例引导的学习效应,能够有效协调个体决策与集体利益,为公共合作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张吉鹏教授作了题为《Perceptions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Fairness and Redistribution Preferences: Evidence from the Long-run Effects of Reallocations》的学术报告。张吉鹏教授基于中国山东省1994年扶贫搬迁项目所构成的准自然实验,系统研究了政府主导的人口搬迁政策对代际流动性感知、公平性感知与再分配偏好的长期影响。通过对搬迁实施30年后的427户搬迁家庭与563户非搬迁家庭进行混合调查,研究发现:第一,搬迁显著增强了个体对向上社会流动的乐观预期:搬迁者认为其后代跃升至最高收入阶层的概率提升了12.3个百分点,同时降低了对再分配政策的支持程度,偏好强度下降幅度为13至17.4个百分点,验证了“流动性感知抑制再分配需求”的理论机制。第二,异质性分析显示,低教育水平、低收入群体以及较年轻的搬迁者在流动性感知方面的提升更为显著,而女性与高收入搬迁者的再分配偏好下降幅度更大。第三,尽管搬迁显著影响了流动性认知,但对公平信念的作用并不显著,这是由于公平观的形成时点晚于搬迁干预,且个体成年后的城乡迁移趋同效应对其产生了调节作用。这一研究通过长期追踪调查与工具变量识别方法,提供了“激励型扶贫能够促进自足心态”的因果证据,对传统“福利依赖”假设提出挑战,并为优化搬迁政策设计与公共政策干预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刘津梁助理研究员作了题为《An Experimental Test of Strategy-Proofness and Simplicity Refinements in Elicitation Mechanisms》的学术报告。过往实验研究普遍发现个体在使用弱占优策略时存在系统性偏离,故经济理论基于此引入多种行为层面的机制改进以提升激励相容性与操作性。这一研究通过独特的实验设计将三类行为改进措施与各自紧密关联的“未经改进”基线机制进行对比,系统检验其在私人价值获取中的实际效果。具体而言,研究分别采用贝克尔–德格鲁普–马沙克机制(Becker–DeGroot–Marschak Mechanism,BDM)、动态降序多价格表(Multiple Price List,MPL)以及动态降序时钟机制(Dynamic Descending Clock mechanism)三种典型激励机制,分别对应简化支付函数(即逐个应急情境)、博弈结构的显著性、以及明显主导策略等行为理论特征展开实验测试。实验结果显示,MPL机制在获取个体真实价值方面的表现优于BDM与时钟机制,但整体来看,所有行为改进版本的机制在获取私人价值的准确性方面,并未显著优于其对应的原始基线机制。

杜伦大学Andis Sofianos教授作了题为《Affirmative Action and Discriminatory Beliefs》的学术报告,探讨了印度种姓制度背景下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 AA)对歧视性认知的潜在影响。Sofianos教授指出,印度种姓制度源远流长,传统上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其中首陀罗中的“不可接触者”长期遭受社会排斥。印度独立后,政府在公务员录用与高等教育录取中为曾受压迫群体提供配额保障,确立了“预定种姓”(Scheduled Castes, SC)与“预定部落”(Scheduled Tribes, ST)制度。尽管如此,低种姓学生在高校仍普遍面临来自高种姓群体的歧视性对待,表现为回避、贬低和合作意愿降低等行为。研究通过实验手段发现,即使低种姓学生在学业表现等客观指标上与高种姓学生无异,平权受益者依然在能力评估和奖励分配中遭遇系统性偏见。此外,结果还表明,与基于种姓身份的平权措施相比,基于收入状况的平权行动更易获得公众接受;低收入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对种姓平权受益者的污名化效应,但难以完全消除其所面临的歧视性认知。

山东大学冷艾琳副研究员作了题为《Education Competition and Educational Equity: Theory and Experiment》的学术报告,围绕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教育竞争问题展开探讨,重点分析货币投入与个体努力之间的替代关系。研究构建了一个兼顾货币投入与实际努力的Tullock竞赛模型,将初始财富差异、教育成本、学习难度等关键变量纳入模型框架,并通过实验室实验系统考察不同政策干预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仅依靠降低教育成本难以有效缓解教育不平等;相比之下,适当降低考试难度并限制货币投入上限,能显著提升弱势群体获取教育机会的可能性。基于此结果,研究指出可通过为贫困学生提供财政补贴、限制高收费私立教育扩张等手段,抑制过度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结构,进而推动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Jaimie W. Lien教授作了题为《Declare or Commit? Pre-Announcing Contributions to a Public Good》的学术报告,聚焦于公共物品博弈中声明与承诺对个体贡献行为的影响,特别强调个体层面与群体层面承诺机制的差异。实验设置包括五个组别:个体声明、群体声明、个体承诺、群体承诺以及一个无预告的对照组,以系统比较各机制对公共贡献行为的激励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群体承诺条件下,参与者的公共物品贡献水平显著提升,且这一正向效应在多轮博弈过程中不断增强。在该机制下,个体不仅履行了最低承诺水平,甚至在部分情形中超过原始承诺,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正向贡献规范。相较之下,声明行为因缺乏约束力,属于空谈博弈(Cheap Talk),未能实质性提升贡献水平;个体承诺则由于对他人搭便车行为的担忧,其激励作用同样受限。研究指出,群体承诺机制通过强化成员间的信任与心理安全感,增强了群体内部对公共目标的持续性投入,这一机制为提升类似气候协议等国际公共合作中的执行效力提供了可行的行为策略与制度设计思路。

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议题前沿,充分展示了两校在行为与实验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会师生与专家学者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此次会议不仅促进了双方在实验经济学领域的学术对话,也为双方后续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